岁月有声剧作系列
岁月有声剧作系列
许芗君 / 导播、配音:陈肇荣
第一集:我们正在写历史
民国17年,年轻的夏展明怀著报国热忱,进入在南京的中央广播电台工作。当时,电台只有9个员工。夏展明参与了民国18年国父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的播音,也参与了中央电台筹建五十千瓦大电台的过程。当时,电台选择使用德国得力风根公司的机器,对方送合同草稿来的同时,带来了三张巨额美金支票,送给电台负责人和承办人员。结果,电台没有人肯收回扣的举动让得力风根公司十分佩服,主动把播音器材的规格由五十千瓦提高到七十五千瓦。
第二集:大时代
民国19年,当时远东功率最大,全世界排名第三的75千瓦大电台在南京动工,筹备处负责人冯简总工程师对施工品质要求极为严格。大电台工程承包商高行治的太太请神棍黄仙姑到建筑工地看风水,遭到冯简总工程师的拒绝,高行治也因此大发雷霆。民国20年的九一八事变,民国21年的一二八事变,中央电台都以最快的速度报导最详实的消息,同时发动全国同胞踊跃捐献,支持国军。民国21年11月12号,电力扩充为75千瓦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江东门正式开播。
第三集:烽火金陵
日本侵华的野心越来越明显,民国26年5月,华北情势紧张,从英国回来的蒋德彰和其他中央电台同仁,积极加强南京江东门的防空设施。电台工程师林昌平原本要和女友叶明秀全家前往美国。可是,就在林昌平预定出国的前一天晚上,日本飞机轰炸设在灵谷寺的南京短波电台,蒋德彰殉职。由于电台人力吃紧,林昌平决定不去美国,继续留在电台的工作岗位上。战争越来越激烈,中央电台不断报导前线的消息,同仁都下定决心,只要电台播出一天,就工作到最后一刻。
第四集:英雄无名
民国26年11月12号,上海沦陷,日军进逼南京。为了不让机器落在敌人手中,中央电台一面维持播音,一面拆卸器材,分批运往后方。11月23号晚上12点,中央电台在南京停止播音。紧接著拆卸播音器材,由最后一批留守同仁运往后方。南京战火迫在眉睫,很难找到运输工具。经过好几天的辛苦寻觅,终于找到了愿意帮忙运送器材的两艘双桅帆船。民国26年12月13号,南京沦陷。同一天,电台从南京运送出来的最后一批机器和人员抵达汉口。
第五集:穿越炮火的声音
民国27年3月,中央电台在重庆恢复播音,同时在昆明、贵阳等地筹建分台。同年7月,中央电台租用保楞轮,在船上安置自行装配的300瓦中波机,成为流动电台,报导武汉会战的最新消息。武汉会战结束,电台和保楞轮解除租约,随军撤退的电台同仁在宜昌登上保楞轮,准备前往重庆,却在江上遇上了暴风雨。保楞轮沉没了,从汉口运出来的播音器材也沉入江中。三位电台同仁心中固然十分沉痛,却并没有灰心丧志。他们先徒步抵达巴东,再辗转抵达重庆。
第六集:重庆之蛙
民国28年2月6号,中央短波广播电台,也就是中央电台国际台在重庆正式开播。这部35千瓦的短波机,除了对国内广播,也对北美、欧洲、日本、俄国东部、南洋群岛广播。来自台湾苗栗的彭秋妹考取了电台,成为客家话播音员。重庆在内陆,日本军队无法进攻,只能用飞机猛烈轰炸,但是,重庆民众儘管深受轰炸之苦,却绝不屈服。中央电台更无惧于日机轰炸,全体员工尽忠职守,对中央电台广播无可奈何的日本人,把这个不断发音的电台叫做“重庆之蛙”。
第七集:乱世英魂
民国31年5月中旬,日军开始进攻浙江和江西两省,战况激烈,正在江西泰和筹设的江西电台准备迁往赣县,在重庆的中央电台工程人员前往泰和,协助迁台。搬迁时却不幸碰到颱风外围带来的暴雨,工程师侯恩铭为了保护机器掉入江中殉职。民国32年1月2号,福建电台预定把机器搬迁到新完工的地下机房前一天,日本军机轰炸电台所在地永安。台长钟震之夫妇殉职。这一年农历除夕,重庆中央台的员工祭拜在抗日战争中殉职的同事,大家期盼胜利早些来临。
第八集:青春作伴好还乡
中华民国34年8月6号和8月9号,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。8月10号,日本请求无条件投降。当天19点50分,中央广播电台在重庆播报了日本请求投降的消息,在汪精卫政府南京电台工作的谭保林停掉了原本转播东京电台的“大东亚联播”,改播来自重庆的日本投降新闻。8月15号,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在中央广播电台播音室,播出《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》。抗战胜利,中央电台同仁到台湾和全国各地接收电台。民国35年5月5号,国民政府还都南京,中央电台重回南京发音。
第九集:海峡两岸,音波相连
民国43年,公元1954年1月23号是韩战结束以后,一万四千多位反共义士来到台湾的日子,郭茂昌是这些人中间的一个,来台湾之后,他进入中央广播电台工作。1957年11月13号人民日报发表社论,正式提出了“大跃进”的口号,这个口号到了1958年,演变成大陆各省相互吹嘘农业生产“大放卫星”,为了争面子,各地宣传的农业产量越来越脱离现实。虚报的农业生产数字,造成大陆大面积粮食不足。郭茂昌和电台同仁对这种现象十分忧心,也藉著广播安慰和鼓励听众朋友。
第十集:听见文革
民国54年,公元1965年,大学毕业没多久的杨静芳考取了中央广播电台担任写稿工作。原本对这个工作抱著强烈兴趣的杨静芳,进入电台之后,才发觉情况跟她想的不一样,静芳萌生了辞职的念头。1966年6月1号,人民日报刊出了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》的社论,中央电台同仁从这篇社论中感觉到,大陆就要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了。电台同仁立刻开始研究大陆形势,并且提出製播新节目。静芳看到同仁对工作的热忱,决定留在中央电台尽心尽力。
第十一集:笑问客从何处来
民国76年,公元1987年11月2号,中华民国开放前往大陆探亲,随军队来台湾,退伍后在中央电台任职的李念平,为了返乡探亲提早退休,和太太刘婉芳一起回老家探望仍然健在的大嫂和祭扫父母坟墓。李念平回到家乡,面对少年时代离开的家乡和亲人,心中十分感慨。侄子永成和达成在和叔叔、婶婶的閒话家常中,谈到当年偷偷收听台湾中央广播电台广播的情形。李念平夫妇也和达成约定,等他结婚的时候,会带堂妹佩佩来参加婚礼,全家人再次团聚。
第十二集:遥远的路程,贴近的心
大学教师吕明轩到深圳开会,在一家足疗馆裡碰到了失明的足疗师杨水芹。杨水芹告诉吕明轩她失明的原因,以及因为听到台湾主持人林哲生的广播节目,才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。她请吕明轩帮她谢谢林哲生。吕明轩见到林哲生,告诉他杨水芹的故事。林哲生也告诉吕明轩另一个故事:两位听友从郑州逃票搭火车到福州参加听友会。15年后,当年搭火车逃票的农民工崔有福和尹新科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,同时,崔有福来到台湾,和林哲生见面叙旧。
第十三集:相聚在台湾
阮氏红和陈氏娇都是在从越南到台湾工作的居家看护。陈氏娇决定回越南和家人团聚,阮氏红因此更想念在越南的父亲。阮氏红的雇主杨明山一家人看出了阮氏红对父亲的思念,此时恰好中央广播电台举办越南语优秀劳工的省亲活动,杨明山替阮氏红报名参加。阮氏红不但以第一名的成绩从补习学校毕业,同时也获选为越南优秀劳工,阮氏红的父亲到台湾来探望她,在几天时间裡,阮氏红把父亲介绍给雇主杨明山一家,彼此见面十分开心。同时,阮氏红也陪著父亲在台北参观、旅游,共享天伦之乐。